第(2/3)页 当老朱看着满桌金银账册,眼中燃起对财富与疆土的渴望时,打破枷锁的时机到了——原来海外并非不毛之地,原来分封藩王不必困守中原。 老朱盯着小胖墩圆脸上难得一见的肃然神情,心中泛起惊涛骇浪。 听了这么多,他何尝不知藩王势大的隐患? 只是虎毒尚不食子,要将亲生骨肉远迁海外,谈何容易! 但此刻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倭国铁矿、港口,还有那千万两白银的进账,他忽然意识到:海外并非想象中的蛮荒之地。 老朱脸色一阵阴晴不定,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。 “炽儿,你总说分封之弊……”老朱忽然开口,苍老的声音里裹着叹息,“可这些藩王,哪个不是朕的亲骨肉?” 朱高炽抬头,望见老朱眼底罕见的柔软。 这就是朱元璋啊! 对待外人心狠手辣,对待子嗣却宠渥有加! “按照咱们的规划发展下去,倭国肯定会成为我大明的聚宝盆!” 朱高炽轻笑道:“这样一个好地方,老逼登你舍得将倭国交给外人坐镇吗?” 听到这话,老朱脚步一顿,没好气地瞪了小胖墩一眼。 正如他所说,倭国若真能承担千万税收,那就不得不重视起来了。 一千一百四十七万两白银的数字又在眼前炸开,若是每年能有千万赋税入账,这片海域确实容不得半点闪失。 思虑片刻,老朱又看向了太子标,这个他最宠爱的继承人。 “标儿,你觉得呢?”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,却又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期待。 太子标闻言一震,他明白老朱这是想看他的态度。 分封诸王,然后将其改封海外,太子标当然是支持的,毕竟他将来要做大明皇帝,削藩也是迟早的事情。 与其等到那个时候,伤害兄弟情义,不如现在就将这个隐患给解决。 “父皇,倭国孤悬海外,既有金矿银矿,又扼守东海商路,非心腹重臣不能镇之……二弟朱樉善用兵,并且骁勇善战,不如就让他镇守倭国?” 殿内突然陷入死寂,唯有更漏滴答作响。 朱元璋盯着儿子沉稳的面容,恍惚间又看到二十年前那个在文华殿苦读的少年。 那时的朱标捧着《汉书》,为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而叹息;如今却能不动声色地提议将亲弟弟远封海外。 欣慰与失落如潮水般同时涌来——欣慰于太子终有帝王胸襟,失落于那份被权力磨平的骨肉亲情。 “你就不怕外人说你容不下兄弟?”老朱突然冷笑道,“当年朕封你那些弟弟为王,是想让朱家血脉永镇四方。” “正是为了朱家江山永固。”太子标态度坚决,“若将诸王分封海外,既保他们世袭富贵,又能为大明开疆拓土。” 第(2/3)页